國際關系的演變和國際關系的研究與教學
字號: 小 中 大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與外交聯系緊密,國際關系格局是外交開展的大框架,成功的外交活動可以推動國際關系的發展;外交人員必須要了解國際關系發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下面分為五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新世紀兩大趨勢加速發展
上世紀后半期就已展開全球化和多極化。全球化,從經濟全球化開始,擴展到其他領域;從西方開始,擴展到全世界。特別是蘇聯解體和中國改革開放后形成一個全球大市場,促使全球化能全面發展,21世紀這一趨勢加速發展,滲透到各個領域。多極化,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向多極發展。上世紀后半期預測多極化是個漫長的趨勢,但是現在看來,這一進程大大加快,進程與內涵也發生深刻變化。
二、新世紀三個新的現象凸現
新興經濟體突起。新興經濟體是21世紀的主要標志,如“bricks”金磚四國,vista五國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增加,內部呈現梯隊結構。特點:人口多,發展快,梯隊前進。45%的全球貿易, 30%的GDP和70%的外匯儲備來自這些新經濟體,為世界帶來新變化。他們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改變全球化和多極化內涵,也打破了一超四強的框架。
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對抗的加劇。9·11之后,美國采取單邊主義行動,入侵和占領了伊拉克。在新保守主義支配下,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以伊為突破口,以民主價值觀改造中東。美伊戰爭激化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打破了中近東地區權力平衡和宗教的平衡,打破了伊斯蘭地區的勢力平衡。美國贏得了戰爭,但不能贏得和平。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改造與反改造的矛盾,伊斯蘭世界世俗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的矛盾,伊斯蘭教派矛盾,伊朗與周邊國家矛盾成為四大矛盾。
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加重。環境退化、全球變暖等非傳統安全對人類挑戰愈演愈烈。UN表示,全球變暖速度是之前一百年的兩倍,速度在加快,影響在擴大。在此問題上存在三對矛盾:美國與歐盟矛盾;發達國家與新經濟體矛盾;發展中國家間矛盾。
三、四對大國關系發生新變化
美俄關系發生變化。葉利欽時代是親西方政策,目的是借助西方實現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軌,但十年的教訓是西方國家擠壓了俄國的戰略空間,迫使俄羅斯反思。普京上臺后,俄羅斯在一系列問題上與美國叫板,使美國與俄羅斯關系激化。其目的是什么?俄羅斯是真的想同美國對抗嗎?根據俄國國際關系學者分析,其目的是讓美國對俄羅斯心存畏懼,唯如此,美國才會重視俄羅斯,從而維護國家利益?,F在看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效果,使美國重新重視俄羅斯,但是也使相互的信任下降,視對方為戰略對手。如,2001年,美國看衰俄羅斯;2007年,美國開始將俄與中國并提,認為俄同樣會威脅美國。又如,2001年,布什與普京關系密切;2007年,共和黨候選人說看著普京的眼睛見到的是KGB,布什表示贊同。俄美互相視為戰略對手,不可能回到蜜月關系,也不可能回到冷戰時期,是一對相互警惕又相互對話的關系,這為中俄關系的發展提供契機。
中美關系。撞機事件后得到發展,是兩國關系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胡錦濤主席說在現存國際秩序當中,中美不僅是利益攸關方,更是建設性合作伙伴,這為未來兩國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雙方之間的互動也進一步加強,APEC會議期間布什對胡錦濤主席講話的14處表示贊同。中美間共同利益擴大,有學者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外交依靠,2008年中國也有兩件事需要美國,臺灣問題和奧運會。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對中國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有人甚至說中美公管臺海;在奧運會問題上,布什表示攜全家前往北京觀看奧運會是對中國的一大支持。中美關系趨于平穩。本次總統大選,中美關系沒有成為重頭戲,中美關系不會有大起大落。
歐盟與中美俄關系。去年英、法、德三國大選后,內部從相對分裂轉為趨同。英國改變過去親美形象,與美保持適當距離,發展全方位外交;法、德轉趨親美,三國都重視歐盟,重回大西洋主義。歐盟從過去以法德為中心,發展到三國軸心。對俄政策趨向強硬。法德對中國競爭意識上升,防范意識上升,原因是中國的發展——歐洲領導人以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強大,認為機遇與挑戰并存。經貿領域競爭加劇,德國出口業受中國挑戰,法國認為中國企業是極大威脅,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巨大;而且中國發展模式及其成功對西方價值觀構成制度性挑戰。這兩點集中反映在非洲問題上,歐洲對中非論壇批評聲不斷,因為中國為非洲提供了新的發展選擇,對歐洲國家構成了挑戰。
中日關系。開始回暖,經破冰,融冰和迎春,有望在緩和中取得發展。歷史問題對中日關系的干擾會降低,從理解被害者角度出發,日本領導人表現出新的心態。福田到孔廟訪問,主張中日以儒學為基礎追求兩國間共同的價值觀。
四、五項待研究的大課題
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根源在于中國的強大,中國短時間快速崛起,影響力空前,大國對中國的警惕,兩面下注,利用機遇,防范挑戰。西方國家構筑防護墻,中小國家力求大國平衡,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出五大課題:
(一)怎樣區分防范與遏制,確定不同對策。西方認為目前中國是現有國際關系的參與者,但并不能確定一旦中國強大后會不會打破現有國際關系,所以采取了防范政策。如何厘清防范與遏制的界線以及如何分別應對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二)如何樹立大國形象的同時符合中國國情和承受能力。中國威脅論下降,中國責任論上升。怎樣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同時,照顧到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承受力。
(三)如何兼顧中國國際形象與國家利益。特別是在與軍政府、腐敗政府打交道時需要考慮如何兼顧兩者,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四)如何協調中國增加介入外國事務程度與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中國沒有實際利益的情況下,我們對其它國家發生的事情可以采取超脫的態度。但中國目前在海外已經有了實際利益,海外利益使中國介入外國事務的程度增加。從我對蘇丹和緬甸問題的處理可以看出,中國外交實踐已被推到一個新階段,但理論尚未跟上。
(五)和諧世界仍只是個理念,還缺乏實際內容,如何把理念變為國際關系普遍原則是國際關系學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一點感想
在各地的演講使我意識到需要教育年輕人正確理解當代新的國際關系,樹立新世紀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世界觀。全球化使各國利益相互聯系;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全面參與全球化進程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變化,中國的命運已與世界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因此,出現了這樣一些情況:可以嚴厲懲罰別人而自己利益不受損害的選項不多;可以不通過領土的占領和收復而實現自己民族利益的選項增多。今后幾十年再回頭看,小平同志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永遠具有生命力??傊?,我們要從中國人民的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結合的高度來看待問題,來把握自己,用新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結合的精神,教育年輕一代。
互動討論:
1、中日雙方聯合公報雙方有出入,有媒體認為中國缺乏大國風范?
答:中日文字相近,含義不盡相同,所以會不可避免產生理解偏差。這是一種遺憾。
2、為何中國轉向多邊主義?多邊主義在十七大報告之后如何界定?
答:70年代中國重返聯合國即是多邊主義開端,80年代末中國開始參加維和,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是一種必須。
3、臺灣問題是否是兩岸民族主義都限于泥淖不能自拔?
答:個人同意,暫不詳答
4、外交是救火隊還是戰略的積極推動者?中國是否需要一個外交大戰略?
答:維護國家利益,做一個負責任大國需要一個外交大戰略,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總體方針未變,所以呼吁學者們為外交實踐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
5、韜光養晦是否是需要長期堅持?與負責任大國是否矛盾?
答:是的,但不同階段可有不同的側重;內含也會有所不同。如強調不搞對外擴張也是韜光養晦。
6、哪些小國的對外政策值得中國學習?
答:中國總是有泱泱大國的心態,小國值得研究。
7、中國推行價值觀?中國話語權研究問題
答:軟實力與硬實力相輔相成,軟實力對硬實力有反作用。美國的教訓使我們意識到在發展物質文明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發展。
8、真正的恐怖主義是激進主義與技術的結合?
答:恐怖主義掌握核武器是危險的。
9、臺獨越走越遠,目前有沒有具體手段?
答:風物常宜放眼量。
10、中國如何爭取話語權?
答:話語權要靠國際關系理論創新和突破,并被世界認可。如何建立和諧世界能轉化成一系列準則,則可以掌握話語權。
11、中國對待科索沃獨立應采取何種態度?
答:直接相關者是俄羅斯。中國堅持國際正義。但具體而論,跟中國關系不大。
12、中國崛起與俾斯麥德國崛起環境相似性?
答:不同意。全球化的格局是前所未有的,使中國可以發展自己,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而德國受封鎖走的是民族主義,甚至是民族復仇主義的道路,兩者完全不同。